刊名:石油实验地质
曾用名:石油地质实验
主办: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;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
主管: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
ISSN:1001-6112
CN:32-1151/TE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2.55102
数据库收录:
文摘杂志;北大核心期刊(1992版);北大核心期刊(1996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地学数据库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石油文摘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石油天然气工业;地质学
期刊热词:
盆地·油藏
“大庆油田发现井”松基三井。周程祎 摄
油田轮廓有了,具体井位在哪里、怎么打?这时,以邱岳泰为代表的一群地质技术人员,便承担起钻井施工设计的任务。
邱岳泰说,地下储油结构极少是完整的,为了确定钻井位置,他们需要研究各个断层之间的关系——“设计不到位,打井也白费”。他对比了500余口井的原始画幅,核对了上万个数据,画了几十张断层面图。
绘图过程由于无法直接观察,仿佛“盲人摸象”。邱岳泰只能下苦功夫,根据点连成线,再由线连成面,勾勒出了断层的分布范围和产状。物质匮乏则是另一难关。没有桌子,他自己用林木搭了一个架子,在架子上放一块玻璃,玻璃下面装个灯泡,这便是投图台了;没有橡皮,他想办法找来两个馒头,饥肠辘辘却舍不得吃,小心地把馒头捏成米粒大小的颗粒,一点点把图纸上的灰粘掉……
王进喜说的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,是每个会战职工的真实写照。怀着艰苦创业精神,1962年,邱岳泰设计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断层面取心井,实现了国内断层取心零的突破。
大庆油田原地质技术人员、“老会战”邱岳泰。徐瑞哲 摄
时光飞逝,到了2020年末,大庆已有7万多口油井。这个数字,还在不断更新。
无论是郊外还是城区,宛如过着游牧生活方式的钻井队,总在不同井场间转移。1205钻井队党支部副书记李海洋告诉记者,凭借2020年新制定的“三提前三随时”工作制度,他们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搬家效率。大庆雨季漫长,每逢下雨,便很难把钻井设备搬进新的井场。于是他们提前关注天气状况,随时注意变化;提前勘查新的井位,随时查看井场条件;提前考虑搬家方案,随时调整,灵活应变。“这样我们就把搬家环节可能浪费的时间全都消除掉了,大大省时增效。”李海洋说。
与大会战时期相比,大庆现在的开采条件更为复杂。因此钻井队大多采用斜井钻井技术,避免影响其他油井。李海洋指着开钻现场向记者介绍,“我们这口井井深1291米,是有点斜的。在打之前,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实况,就能精准实现‘一趟钻'。”
大庆的石油工人不仅在松辽平原上打井,还把井打到了海拉尔、塔里木、四川盆地,打到了苏丹、蒙古、伊拉克……大庆新铁人李新民说:“宁肯历尽千难万险,也要为祖国献石油。”2006年,他带队奔赴苏丹,在地表温度接近70摄氏度的异国打出了一口口优质井,成功开辟了海外市场。如今,DQ1205的旗帜又在伊拉克油田上空飘扬。
大庆新铁人李新民。新华社发
“无论在哪里打井,大庆都是我们永远的家。”DQ1205钻井队平台经理胡福庆最近刚刚回“家”,他告诉记者,几个月后自己又将走出国门,确保海外疫情防控、生产经营两不误。
三答“纪录是多少”
一个甲子之前的种种“第一”,一个甲子之后频频被打破。
当年,老铁人用铁一般的身手,铸造出铁一般信仰、铁一般纪律、铁一般担当。而今,当选“人民楷模”“改革先锋”的新时期铁人王启民,带着他故乡江南的那份儒雅,用科技创新持续打破神话、不断刷新纪录,为大庆油田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等级的特等奖。
这位生于1937年的当代铁人,如今80多岁了,依然天天到公司上班。在大庆油田公司的办公室里,一张张犹如长征路线图的技术路线图,以及一段段来自油层的岩心取样,仿佛是他的座右铭。
新时期铁人王启民。新华社发
“我的生日是9月26日,与大庆油田的发现之日是同一天,似乎是老天爷安排的。”王启民笑着告诉记者,正是这份缘让他将自己的“人设”定义为大庆之子、石油之子,并且一生为此挥洒能量。1960年,他从北京石油学院赴大庆参加会战,甚至曾与爱人签过“离婚书”。白天,他带上两个窝头、一包咸菜,以及“两论”和笔记本,到处巡井调查;晚归时,还要拿上棍子、点亮手电,以防野狼袭击。
夜到深处,他们写完材料,还自刻蜡版、油印并装订,将最新报告赶出来。在20年干打垒居住史之前,王启民和所有会战战友一样,在大庆这片千湖之地上安营扎寨。天寒地冻的环境、整夜潮湿的褥子让他患上了风湿性脊椎病。虽经多年治疗,如今走道仍然有点弯腰驼背。
石油大会战期间盖起的简易住房“干打垒”(复原品)。周程祎 摄
文章来源:《石油实验地质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sydz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7/843.html
石油实验地质投稿 | 石油实验地质编辑部| 石油实验地质版面费 | 石油实验地质论文发表 | 石油实验地质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石油实验地质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