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名:石油实验地质
曾用名:石油地质实验
主办: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;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
主管: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
ISSN:1001-6112
CN:32-1151/TE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2.55102
数据库收录:
文摘杂志;北大核心期刊(1992版);北大核心期刊(1996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地学数据库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石油文摘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石油天然气工业;地质学
期刊热词:
盆地·油藏
可燃冰就是一把双刃剑,弄好了造福人类,弄不好祸害整个地球。不要说咱们国家了,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大规模的开采可燃冰。
地球是一颗生命星球,同样也是一颗蕴含各种矿物的星球。地球这个超级能量宝库,不但有着我们熟知的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等各种资源,还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可燃冰。
可燃冰作为一种矿物能源,我们大多是在电视、网络上听到它的名字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可燃冰的身影。究其原因,是我国没有大规模的开采可燃冰并将其商业化。
什么是可燃冰
准确地说,可燃冰应该叫做天然气水合物。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,因其外观像冰,遇到火就会燃烧,所以我们称为“可燃冰”。
可燃冰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,有极强的燃烧力。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,污染比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要小得多。1立方米可燃冰在燃烧后可转化为150立方米的天然气,和大量的液态水。
因为清洁无污染、分布范围广、产生的能量大,可燃冰有着非常高的开采价值,许多科学家都认为,可燃冰在以后将会代替石油、天然气,成为一种新的日常能源。
可燃冰都分布在哪里?我国有多少可燃冰资源
可燃冰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:甲烷气体、液态水、低温和高压。依据这样的形成特点,地球上有两种地方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,水深大于300米以上的海底和几百米深的永久冻土带。
迄今为止,人们已在海洋中与冻土带发现可燃冰矿点超过230处。这些可燃冰矿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、加勒比海、日本海、中国南海、西伯利亚冻土带、青藏高原冻土带等。
根据科学家推算,全球范围内的可燃冰储藏量为2100万亿立方米,是常规天然气储量的10倍。
仅在海底区域,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,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 1/4,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能够让人类使用1000年。
我国的可燃冰储藏量最密集,规模最大的区域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带。仅是我国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资源就达到800亿吨石油当量,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油气储量的6倍。
如果把我国已探明的可燃冰资源全部加起来的话,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石油当量。就可燃冰储藏量而言,我国位居世界第一。
我国可燃冰储量世界第一,为什么没有大力开采呢
2007年,我国首次在南海北部发现可燃冰。到现在为止,已经过去十余年的时间,我们对可燃冰一直保持在实验开采的阶段,并没有大规模的开采,主要原因在以下几点。
1、可燃冰本身增加了可开采的难度
可燃冰是一种固状物,它不像石油这样的液态资源,打个钻井就会从地下喷出来。而且可燃冰分布在几百米深的海底和冻土带,肯定不能像开采煤炭一样挖很大很深的矿坑。
退一步来讲,就算我们在冻土带挖了一个很大的矿洞,也不可能像搬砖一样把可燃冰搬出来。
在前文中就说过,可燃冰是在高压、低温的环境中形成的。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,如果不能维持这样的环境,那么可燃冰就会很快的挥发掉,这样的开采还有什么意义呢。
2、可燃冰开采不当将会危害生态环境
在文章的第一句我就提到,可燃冰是一把双刃剑,开采好了造福人类,开采不好危害全球。
可燃冰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释放甲烷,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环境灾难。甲烷是一种强温室气体,没有安全有效的开采和储存手段,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将会泄露,造成全球气候变暖。
泄露的甲烷一旦排入到海水中,氧化作用会消耗海洋中大量的氧气,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育;如果排入海水的甲烷量特别大,还可能造成海水汽化和海啸,造成更大的自然灾害。
3、大规模开采可燃冰还会引发地质灾害
在地球千百年的演变中,可燃冰早已和地下周围的岩层固结,共同支撑着上部的海底大陆架和冻土带。
文章来源:《石油实验地质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syd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112/1109.html
石油实验地质投稿 | 石油实验地质编辑部| 石油实验地质版面费 | 石油实验地质论文发表 | 石油实验地质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石油实验地质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